滴 水
暮春的风沿村还沾着新绿,一棵碗口粗的红心柚树被小心翼翼地挖起。它抖落根部的红壤,枝桠间残留的几个青果随着轻颤,像是在与故土告别——这棵即将迁居南宁庭院的果树,正以一场特殊的“进城之旅”,诉说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甜与涩。
曾几何时,东乡镇风沿村的红心柚是“甜蜜的骄傲”。漫山遍野的万余亩柚林,在秋日里挂满红灯笼般的果实,皮薄肉厚、酸甜多汁的“东乡柚”远销各地,村民们靠着这片“致富林”盖起新房、供出大学生。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缺乏科学管护的柚园渐显疲态:病虫害泛滥时无人指导,施肥剪枝全凭经验,连套袋、冷链这些基础技术都鲜少应用。产量逐年下降,品质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曾经抢着订货的收购商渐渐摇头离去,烂在枝头的柚子成了村民们心里的痛。如今再看风沿村,曾经的万亩柚林只剩不到百亩,零星的老树上,稀疏的叶片在风中透着几分苍凉。
这棵进城的红心柚树,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乡村产业兴衰的关键密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一村一品”从来不是简单的“一哄而上”,更需要走规模化、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风沿村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技术赋能,产业就像无根之木;缺乏市场意识,产品终会被浪潮淘汰。若想让特色产业真正“长红”,必须搭建起“技术支撑+规范管理+品牌运营”的全链条体系——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管护,引入农科院专家定期指导,打造绿色有机认证提升附加值,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当田间地头与市场需求真正接轨,才能让“土特产”变成“金招牌”。
从乡间到城市,这棵红心柚树的根须即将在新的土壤里舒展。它的迁徙不是终点,而是启示:产业振兴从来不是“靠天吃饭”,唯有因地制宜选准赛道,以科学之法提质增效,用市场之眼校准方向,才能让乡村特色产业真正站稳脚跟。就像这棵带着故土记忆的果树,只要深植“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理念,终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花结果,让“一村一品”的故事,从山间地头走向更远的远方。
- 第 1 版:要闻 委员行动赋新能 八桂乡村绘新卷——广西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 第 2 版:要闻 多维服务润沃土创新机制引春潮——全州县政协多维发力助推招商引资
- 第 3 版:要闻 风雨洗礼中 中国这些产业何以生长
- 第 4 版:要闻 摄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