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8-26
从“贡品”到“金稻子”,破局之路还有多远?——靖西市政协为大香糯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2025-08-26 | 来源:广西政协报

从“贡品”到“金稻子”,破局之路还有多远?

——靖西市政协为大香糯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 本报通讯员 杨柳青

 

  “‘一家煮糯十家香’的靖西大香糯,是‘土特产’的典型代表,要深入研究地方资源禀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

 

  “建议借鉴百香果产业扶持经验,出台大香糯规模化发展扶持政策,支持订单收购。”

 

  “要持续保护好‘靖西大香糯’这一独特的资源,避免自然杂交、品种退化等问题。”

 

  ……

 

  近日,靖西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如何写好‘土特产’文章,做优做强‘靖西大香糯’品牌”议题,组织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农业专家深入协商议政,为推动“靖西大香糯”品牌升级竞献真知灼见。

 

产业困局:皇家贡品的现代化之痛

 

  在靖西,有一种糯米,从宋代开始种植,已有800多年历史,曾是皇家贡品。它,就是靖西大香糯。

 

  靖西大香糯颗粒大、米质洁白、芳香浓郁,蒸煮时香飘四溢,被誉为“一家煮糯十家香,十家煮糯香满庄”。2012年,“靖西大香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2021年,靖西创建优质稻(大香糯)产业核心示范区,2024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超1亿元。靖西大香糯不仅是靖西的“土特产”,更是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然而,这条“金稻子”的产业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如今面临“一米难求”的尴尬局面。

 

调研求证:“四大瓶颈”制约发展

 

  如何破局突围,让靖西大香糯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再次走出大山、走向全国,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稻子”?围绕这个问题,靖西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农村、企业,通过实地调研,面对面与农户、经营者、电商平台运营者交流探讨等方式,努力寻找“金稻子”为何“一米难求”的根源所在——

 

  规模之困。靖西水稻种植总面积达18万亩,但大香糯仅占5万亩,产量约1万吨,扣除农户自用部分,真正能进入市场的仅7000吨左右。很多消费者想买正宗靖西大香糯,却“一米难求”。“不少农业龙头企业想和我们合作,把靖西大香糯卖到外地去,但产量太少,根本满足不了需求。”一位经营主体负责人无奈地说。

 

  效益之困。调研发现,与普通稻谷相比,靖西大香糯亩产较低,一般稻谷亩产可达1000斤,而大香糯仅有400—600斤。不仅如此,其生长周期长、管护难度大,收购价仅5—6元/斤,按亩产500斤计算,每亩收益约2500元。而种植百香果每亩收益可达2万元,种桑养蚕每亩也有8000元的收益。“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种糯稻。”农户道出实情。

 

  产业之困。目前,靖西大香糯加工产品仍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占比较低。“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让企业望而却步。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市场竞争力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

 

  品牌之困。虽然靖西大香糯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但“一品一码”覆盖率仅30%,市场上充斥着以次充好的“李鬼”产品,严重损害品牌声誉。

 

协商献策:多方合力打造全产业链

 

  找到了症结所在,如何让靖西大香糯这颗“金稻子”真正发光?

 

  市政协调研组建议,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力,从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发力,让靖西大香糯走出广西、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政策扶持,提高种植积极性。建议相关部门借鉴百香果产业扶持经验,出台大香糯规模化发展扶持政策,提高种植收益,让农民愿意种、企业愿意投、市场愿意买。

 

  科技赋能,提高亩产效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种植条件;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和提纯复壮,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提高种子纯度和产量,避免“自然杂交”“品种退化”等问题,扩大良种覆盖率。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鼓励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如开发大香糯奶茶、大香糯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企业进行米糠综合利用,提取脂肪酸、米糠脂等,提高产业增值空间;从种植到加工、销售、文旅融合,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学+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组织学生、游客参与插秧、收割、打谷、蒸糯、制作糍粑等传统农事活动,让人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增强对传统农业的认知与尊重。

 

  统一标准,讲好品牌故事。引导企业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或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实施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圳品”品牌强农战略,全面提升“靖西大香糯”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统一标识、包装、宣传,讲好“一家煮糯十家香”的故事,让靖西大香糯不仅成为舌尖上的美味,更成为传播壮乡文化、连接城乡互动的桥梁。

 

  加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全面推行“一品一码”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产品,维护正宗大香糯的品牌声誉。

 

  “靖西大香糯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靖西800多年的历史,也承载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只要我们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真正琢磨透、用得好,就一定能将它打造成推动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靖西市政协主席陆海说。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