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筑牢宫颈癌预防“第一防线”
自治区政协委员,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练 莲
练莲委员到预防接种门诊调研疫苗接种情况
坚持“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这四个字不仅镌刻在我国卫生工作的旗帜上,更深深烙印在我的职业信仰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如何更好地呵护女性健康,使她们切实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在各自的家庭和岗位上展现女性的风采,不仅是疾控人的职责所在,更是我作为政协委员履职建言的重点方向。
目前,宫颈癌仍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其中的主要病因,且年轻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加。每当看到那些因HPV感染而凋零的生命,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2016年,欣闻HPV疫苗在我国上市,宫颈癌将实现从“不治之症”到“可防可控”的消息,使我激动得彻夜难眠。但近年来我在工作中了解到,我区适龄女性HPV疫苗接种率并不高,这使得当初的喜悦逐渐化作忧虑。
究其原由,除了与进口高价疫苗供不应求和部分女性对高价HPV疫苗的期待和执着有关外,HPV疫苗费用高也是重要原因。2023年我区价格最便宜二价HPV疫苗是360元/针,全程接种2针;而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则需要约800元/针和约1300元/针,全程接种3针。由于HPV疫苗接种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按照自费自愿的原则接种,许多女性常因高昂的接种费用望而却步,对农村地区的女性而言,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为合力筑起宫颈癌预防的“第一防线”,我怀揣着推进宫颈癌早防早治工作的殷切期盼,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适时推进在校中学女生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的建议》的提案,呼吁在进一步加强宫颈癌防治知识普及与宣传同时,适时在我区推进在校中学女生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同时,建议自治区政府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广西惠民政策,出台在校中学适龄女孩HPV疫苗免费(或补贴)接种政策,推动健康广西行动创新模式,根据财力,每年确定个别年龄段女生作为免费接种对象,合力降低我区女性宫颈癌患病率。
提案得到了自治区层面的高度重视,仅半年多,就得到了办复落实。2024年8月,自治区卫健委、财政厅、教育厅、妇联、疾控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广西农村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卫妇幼发〔2024〕8号),明确按照“知情自愿,免费接种”原则,在2024-2026年连续为我区满13周岁未满14周岁且未接种过HPV疫苗的农村地区在校初中女生(农村地区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中划分的标准进行确定)免费接种国产双价HPV疫苗,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扩大HPV疫苗接种范围。这一计划项目将惠及约74.6万农村适龄女生。
更令我欣慰的是,今年8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财政厅、教育厅、妇联、疾控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广西适龄女生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实施方案》, 明确全区年满13岁未满14周岁且未接种过HPV疫苗的在校初中女生,均可免费接种国产双价HPV疫苗,根据规划,2025-2027年三年内,将为近96万名女生完成接种。这也意味着广西已全面实现城乡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全覆盖,让更多花蕾在疫苗的守护下安然绽放。
从提案建议到政策的实施,看到这一履职成果得到采纳落实,我无比喜悦、备受鼓舞。政协没有名誉委员,只有责任委员。今后,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履职尽责,当好人民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同时立足岗位关注女性健康,助力女性以更强健的体魄和更自信的姿态投身家庭与社会建设。(本报记者黄骏采访整理)
从“养老”到“享老”的幸福跨越
自治区政协委员,柳州市民政局局长 王 红
王红委员在广西康养机器人产业园调研智能康养机器人生产、研发和产业链招商情况
海天相融的美景中,银发旅客踏浪前行,于沙滩上悠然漫步;老年活动室里,老年人创作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井然有序地陈列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SOS报警装置、智慧健康监护仪、燃气探测器等智能化设施一应俱全……这些生动的场景,正逐渐成为广西老年人生活的新常态。
截至2024年底,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1万,占常住人口的19.57%,其中65岁及以上为70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96%。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他们对养老服务、健康保障、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愈发多元且迫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为发展银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老年人不仅需要“养老”,更需要“享老”——这一理念始终贯穿我作为民政工作者与政协委员的履职思考。为破解银发经济起步阶段的供需矛盾,让银发经济真正成为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抓手,为他们的幸福“加码”,我起草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建议》的提案,希望能从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市场环境、宣传引导等方面提出务实建议。
为了让提案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南宁、柳州、桂林、贺州等地的社区以及区内十多家养老机构,又赴江西南昌、赣州、宜春、新余等地考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令人深思:许多老人渴望居家养老,却因家里适老化设施设备不足而存在诸多不便,或因缺乏一些智能监测设备而面临安全隐患;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康复辅具租赁点的器材闲置,折射出专业护理人才匮乏与资金维护不足的双重困境。
通过调研,我发现了产业布局分散、政策协同不足等问题。这让我更加明确,提案必须聚焦“急难愁盼”,既要解决基本养老服务的短板,也要为产业发展打通堵点。
2024年1月,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虑与建议,我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交这件提案,得到了自治区政协的重视。经转交后,得到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民政厅等部门的认真办理。我收到的办复函中不仅详细说明了对提案建议的采纳情况,还列出了具体的落实举措,从政策制定到项目推进,条理清晰、措施务实。当看到提案的建议被充分采纳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一年多来,广西银发经济发展成效令人欣喜。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引导金融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配置和倾斜;到布局人工智能赋能养老服务行业,推进数智康养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康养产业、银发经济,提升老年人健康生活品质;到组织23家康养企业、行业组织及企业参加首届东北亚国际银发经济合作交流活动;再到将旅居养老打造成为银发经济消费场景,培育遴选一批旅居康养优质基地,连点串线打造旅居线路,打造“到广西旅居养老”“到广西过冬养老”品牌……这些变化,正是提案中“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激活市场、完善服务”等建议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
“十五五”期间将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关键时期,接下来,我会继续关注老年群体的新需求,围绕数智康养体系建设、构建城乡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突破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等新课题深入调研,努力使建议更精准有力,助力老年群体真正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跨越,让广西的银发时光更加温馨从容。(本报记者李依依采访整理)
为构筑智慧广西积极贡献“委员之为”
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常务副院长 张振荣
张振荣委员在南宁职业技术大学针对人工智能产业进行调研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首批广西造工业人形机器人在柳州汽车智慧工厂实训使用,到华昇新材料发布了氧化铝行业首个AI“智昇氧化铝”大模型,再到北海石基推出酒旅行业首个AI智能引擎HALO……近年来,广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以人工智能为纽带打造数字化生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每每看到八桂大地上数字浪潮涌动的万千气象,我心中总会升腾起无限的憧憬与自豪,眼前展现出数字赋能千行百业、智慧点亮万家灯火的壮阔图景——这无处不在的数字脉动,不仅是广西创新发展的时代印记,更是我们迈向未来、构筑智慧广西的坚实基石。
如何更好地把握数字化发展规律和机遇,推动广西实现从“数字蝶变”到“智慧跨越”?作为计算机与通信工程领域的高校教师,我对智慧广西建设的思考有着深层的学术背景和参政议政的责任感。
为推动广西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广西,我深入走访相关企业和单位,实地了解各地数字化建设现状和数字化转型的想法。同时,充分发挥高校老师的优势,组织教师开展研讨,扩宽前沿技术思路;指导研究生团队开展了针对企业痛点的项目研发。
在深入调研和积极实践的基础上,2024年1月,我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实现数字化跨越,构筑新时代智慧广西的提案》,期望能够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广西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建立更多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培养出既懂技术又了解本地产业特色的复合型人才,为广西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撑,让人们在教育、医疗、交通、政务服务等方面享受到更高效的数字化服务。
提案得到了自治区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在答复函中提到,为推动数字化技术创新应用,建设了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高了数字化领域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等能力;积极深化与大湾区全方位的战略合作,推进精准招商,加快广西数字经济产业链延链补链;印发实施了《广西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谋划产业数字化转型,明确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及中小企业四大领域的具体发展路径,构建了多层次、系统化的数字经济发展蓝图。此外,围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务服务数字化一体化”目标,不断优化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成立了自治区政务数据共享协调小组,建立健全数据管理规范,提升数据供给质量,以推进线上政务服务“只进一网”为目标,不断强化平台基础支撑能力,全区各地各部门依托“桂通办”平台,支撑实现政务服务“一网办、零跑腿、一证办、智能批”。
一份提案,从调研构思的萌芽,到正式提交的郑重,再到落地实施的喜悦,它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建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担当。未来,我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紧盯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持续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本报记者张晓晨采访整理)
不断厚植广西绿色发展底色
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罗 勇
罗勇委员到南宁茶柳坡中药材基地调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壮大林业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青山为卷,绿水为诗。广西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闻名,层峦叠嶂,宛如一幅自然的画卷,碧水蜿蜒,如同一首流动的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便是诗里最鲜活的词。人们在山间种茶,让茶香混着云雾飘向远方;在水边浣衣,让笑声顺着溪流流淌;人们世代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也被这片山水滋养着。
如何减污降碳、打好绿色转型牌?怎样将我区的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更宽?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维护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把我区的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以高质量的提案和建议书写履职答卷,助力守护八桂绿水青山,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确保议政议在关键处、建言建到点子上,我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系统梳理学习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和系列政策文件,从中加深对推进我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思考。围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这一主题,我紧扣广西实际,与大家一起深入桂林、百色、柳州等地,详细了解我区林业方面、产业领域、新能源开发、碳汇市场建设、低碳理念普及等情况。同时,带领或组织相关人员赴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走访全国“双碳”头部企业及机构,实地考察全国碳市场情况、碳资产交易、“双碳”培训、能碳监测系统平台以及林业碳汇开发、零碳楼宇、碳资产管理等。
在实地走访、广泛调研、深入交流、全面剖析的基础上,2024年1月,我在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统筹推进我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围绕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认真建言、积极献策。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提案得到了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印发了《广西2024—2025年节能降碳实施方案》,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力推动节能降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这些举措,让我真切感受到广西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承诺,也是对我这件提案的认可。
守护好广西山山水水,让八桂大地青山常在。作为来自林业工作领域的政协委员,我将始终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与热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牢固树立“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认真履职、深入调研、积极建言,齐心协力为推动广西走好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奋力担当、扎实作为,更好擦亮“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靓丽名片。(本报记者张晓晨采访整理)
一份提案,感受和谐法治力量
自治区政协委员,来宾市委副书记 蒋卫生
蒋卫生委员到象州县调研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工作
2024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得知这个消息,不禁想起2024年1月召开的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我提交的《关于构建“三源共治”新格局,综合化解矛盾纠纷的提案》,内心涌动着激动与确幸。个人的力量虽微,但一朵微薄的履职浪花能够融入协商民主的海洋,这便是最好的肯定与奖赏。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件政协提案,从酝酿到调研,从构思到成型,从提出到办结,从答复到最终转化为法规成果,每一步都凝聚着职能部门、办事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与力量。“好风凭借力”,这件提案的萌芽、生根、开花、结果,更得益于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势,以及我区在社会矛盾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方面持续探索的生动实践。
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常思考如何将政协委员的光荣职责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实现有形履职。下乡走访、驻村蹲点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矛盾纠纷的“共性”与“差异”。“共性”在于,山林水利、邻里宅地、征地拆迁等纠纷,是转型期社会难以避免的共同课题。“差异”则在于工作的主动性与成效——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工作做细做实做在前,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把酒言欢,相逢一笑泯恩仇”;反之,若听之任之或动辄诉诸公堂,则容易让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甚至导致亲情破裂、邻里成仇。这种鲜明对比,更坚定了我围绕“三源共治”主题积极建言献策的决心,力争有所行动和作为。
“三源共治”并非新概念,全国多地已有丰富实践,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尤其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过程中涌现的各类基层矛盾化解创新模式,为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宝贵借鉴。提案准备阶段,在政法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需求和面临的困难挑战,力求提案有的放矢、切中肯綮,真实反映基层最迫切的呼声。
令人欣喜的是,这提案被列为当年自治区政协重点提案。相关职能部门与我们保持了密切沟通,及时通报办理进展。2024年8月,作为主办单位的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正式形成详实的办复函,使我们得以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了解全区推动基层矛盾调处工作的最新进展以及下一步规划蓝图。这是对委员履职的极大支持,作为提案人,我深受鼓舞。最终,《条例》的出台,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各方职责,通过法治化路径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司法推动、法治保障”的“三源共治”大格局;成立自治区综治中心,整合力量、保障经费、推动平台标准化规范化;鼓励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市场化调解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必将为全区社会大局的持续和谐稳定注入强大法治动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件提案办结告一段落,但《条例》实施刚刚起步。如今,当我再赴基层,在持续关注诉源、案源、访源治理与乡村治理实践的同时,更增添了一份宣传贯彻《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责任与担当。这份经历也极大地增强了我履职的信心和力量,面向未来,还需深入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在逻辑,促进各类解纷机制的有效衔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实现良法善治的美好图景。
作为政协委员,无论岗位如何变迁,“协商为民”的根本宗旨永不改变。只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就一定能把握时代脉搏,继续写好为民履职的新篇章!(本报记者蒋艳丽采访整理)
- 第 1 版: 要闻 科技甘霖润沃土 躬身实干惠民生——来宾市政协“科教振兴 委员行动”谱写助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第 2 版: 精选 党建引领聚合力——永福县政协推动党建与履职深度融合
- 第 3 版: 关注 跨越山海的战火情谊——回望中国抗战时期的世界印记
- 第 4 版: 导读 提案答卷·委员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