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咏梅出席自治区政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学习座谈会
- 孙大伟深入崇左市龙州县调研时指出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广泛凝心聚力
- 自治区政协机关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辅导会举行
- 孙大伟在讲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时指出 扎实开展学习教育 持续涵养优良作风
- 何辛幸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织密应急处置“防护网” 筑牢社会发展“安全线”
- 刘咏梅深入梧州市开展调研时提出 党建引领聚合力 融合赋能促发展
深山“绿叶”变富民“金叶”
——平乐县政协助推石崖茶产业发展侧记
□ 本报通讯员 侯庆洋 杨昱晨
青瓷盖碗里,一注山泉唤醒沉睡的茶魂。平乐石崖茶在沸水中舒展身姿,琥珀色的茶汤氤氲着大山的灵气,唇齿间流淌着喀斯特地貌中孕育的石崖茶特有的甘醇。这杯来自平乐县青龙乡大刚村的香茗,正讲述着一个“绿叶变金叶”的乡村振兴故事。
近年来,平乐县政协以茶为媒,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让深藏山间的石崖茶走出秘境。通过品牌培育、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这片承载着百年古茶树基因的“深山绿叶”,在政协人的精心“沏泡”下,已然舒展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谱写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深挖资源禀赋 筑牢产业根基
平乐县政协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组织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及行业专家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青龙乡大刚村等石崖茶核心产区开展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形成《关于石崖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报告指出,当地喀斯特地貌孕育的229棵百年野生古茶树具备独特品质优势,但存在产业链条短、品牌认知度低等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聚力品牌建设,擦亮“平乐石崖茶”公共品牌,统一标识、包装、宣传口径,讲好“石崖故事”;拓展营销渠道,持续举办“青龙采茶节”,打造区域文旅IP,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发展电商直播;推动茶旅融合,打造串联茶园、加工点、茶文化馆的精品线路。这些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采纳。
在县政协积极协调下,平乐石崖茶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建设加速推进。县政协委员、桂林平乐阳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振明在青龙乡大刚村投资建厂,年支付土地租金10万元,雇佣当地村民百余人,并以保护价统一收购周边茶农鲜叶,直接促进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0万元。2014年,石崖茶成功通过全国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5年,“平乐石崖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正式公示,品牌价值显著提升。目前,全县石崖茶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年产量超300吨,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带动500余户茶农户均增收1.2万元。
文化融合驱动 激活市场动能
为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县政协深挖“茶船古道”文化,以“茶旅融合”为突破口,助力青龙乡创新“茶文化+节庆”发展模式,连续三年精心策划举办采茶节,打造集古法采茶体验、非遗茶艺展演、云端直播带货于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县政协分管领导参与协调,号召广大政协委员为采茶节提供赞助支持,累计金额达8万余元。
在2025年第三届采茶节期间,数千名游客沉浸式体验古法采茶、非遗茶艺展演。县政协委员、平乐品臻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覃萧,是平乐石崖茶手工制作非遗传承人,不仅参与非遗展演,还主动挖掘整理技艺,协助拍摄申遗纪录片素材,为提升石崖茶文化价值和申报更高级别非遗项目贡献力量。同时,本土网红达人联动推介,参与“云端茶市”直播带货,让平乐石崖茶香“触网出圈”。活动当日,现场签约农产品订单1600万元,茶企与客商达成购销协议4500万元,探索出“以节聚势、以产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延链补链强链 拓宽富民路径
针对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的短板,县政协积极协调推动青龙乡牵头实施“三链协同”工程,促成桂林平乐阳发茶业有限公司、平乐品臻茶业有限公司等委员企业合作研发石崖茶衍生品,推出“平乐第一春”等新式奶茶,颇受市场欢迎,实现产业链条延长。同时,推动打造电商服务中心,培养36名本土主播,线上助力农产品销售,石崖茶线上售价较传统渠道提高40%。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委员企业示范带动下,80余户茶农加入标准化种植合作社,户均年增收1.5万元,并开发茶园观光、茶文化研学等新业态,让“小茶叶”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此外,县政协领导还带领委员企业参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食材电商节等活动,积极宣传推介平乐石崖茶,拓展市场渠道。
从深山野茶到地标名品,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平乐县政协以石崖茶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大格局。下一步,县政协将持续聚焦品牌提升、三产融合和联农带农机制创新,让石崖茶香飘出深山,飘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