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辛幸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织密应急处置“防护网” 筑牢社会发展“安全线”
- 刘咏梅深入梧州市开展调研时提出 党建引领聚合力 融合赋能促发展
- 以良法善治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第八期“委员经济沙龙·微协商”活动侧记
- 彭健铭赴东兴市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时提出 聚焦特色产业 绘就边境幸福村新画卷
-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闭幕 孙大伟出席并讲话
-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开幕 孙大伟主持
石头缝里如何“种”出万元收益?
——隆安县政协助力解锁中药材产业富民密码
□ 本报通讯员 黄昌就
“骨碎补耐旱耐贫瘠,管护简单,不占用耕地,非常适合在隆安的大石山区种植,且市场需求大、前景好,是我们在石头缝里找‘黄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石山区种植3年采收,鲜货亩产3500公斤,折干货467公斤,按目前70元/公斤的收购价,亩产超万元没有问题!2024年,我们村培育了15万株幼苗,今年将继续加大育苗力度,扩大种植面积。”隆安县都结乡欧里村第一书记谢观增望着育苗基地里生机勃勃的骨碎补幼苗欣喜地算着增收账。
这一株株在石缝中顽强生长的药材,如今正成为隆安县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而这个“点石成金”的特色中药材产业,正是在该县政协的精准助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骨碎补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肝肾、续筋骨、活血止痛的功效,是强骨胶囊、抗骨增生丸、骨刺平片等100多种中成药的核心原料。隆安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大石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传统农业很难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如何将山区土地贫瘠的自然资源劣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产业优势,一直是县政协和广大委员关注的焦点。
为打造山区富民产业,县政协充分发挥优势,多次与区直挂点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沟通,并组织农业界委员深入大石山区开展实地调研。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专业团队的帮助下,通过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分析,最终选定骨碎补作为当地特色中药材种植品种,并在都结乡试种推广。
2024年2月,县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因地制宜培育野生中草药骨碎补种植基地的建议》提案。提案提交后,得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农业农村局、都结乡等提案承办单位多次与提案者沟通,制定方案,出台措施,大力推动骨碎补种植业发展。
为及时破解骨碎补种植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县政协持续发挥作用,推动广西中医药大学与都结乡以“大学+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在该乡打造骨碎补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样品鉴定、科学选种、标准化种植、创新育苗等方式,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同时,县政协发挥委员联系广泛优势,推动基地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确保产品销路畅通,并打造区域品牌。都结乡协商议事室还定期组织委员和种植户就发展骨碎补产业开展讨论,共商解决种植资金、产品质量和销路等难题。在县政协的大力助推下,各村示范效应明显。例如,念潭村通过整合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目前已完成50亩10万株骨碎补的种植,并规划在三年内将种植面积拓展至300亩;欧里村利用闲置教学基地进行种苗培育,有效盘活了村内资源,通过扦插育苗方式培育了20万株骨碎补幼苗,并积极拓展育苗空间。
“骨碎补种植业的兴起,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大石山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县政协将助力做好骨碎补产业发展‘后半篇’文章,为乡村振兴搭平台、办实事。”隆安县政协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