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2024第一期
当前位置:首页 > 2024第一期 > 正文
披荆斩棘播火种 将军建功大别山——英烈姜镜堂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
2024-01-19 | 来源:《文史春秋》

披荆斩棘播火种 将军建功大别山

——英烈姜镜堂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

赵东云 黄显明 郑冬梅

 

  在大别山革命斗争史中有一位重要人物——姜镜堂,他是中共英山党组织的创建者,鄂豫皖边区“三大起义”之一六霍起义的重要领导人,皖西第一支正规红军政治工作的开创者;他率部驰骋崇山峻岭,三克英山,两攻霍山,为开辟鄂豫皖根据地建立了丰功伟绩。近日笔者翻阅资料,重温英山的红色历史,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再次认识这位战斗英雄,感悟他矢志救国、心系人民、勇担使命、战斗不懈的光辉足迹和崇高精神,遂整理其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以飨读者。

 

  投笔从戎入黄埔

 

  杨家坊位于大别山腹地、湖北英山县中部,钟灵毓秀的青山绿水使这个小小盆地中的村落人才辈出。1902年农历八月,姜镜堂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姜家是一个没落的大户人家,弟兄5人均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英山是活字印刷术创制者毕昇的故里,历来文风蔚然,“耕读持家”的思想深入人心。姜镜堂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先后就读英山高等小学和师范讲习堂,毕业后当了几年教师。1924年底,有感于国家衰败、民生凋敝,姜镜堂毅然投笔从戎,离开家乡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这一时期,姜镜堂结识了共产党人周恩来、聂荣臻、熊雄等,还认识了许继慎、曾中生、蒋先云、彭干臣、熊受暄、王鄂峰等同学,革命思想的启迪和熏陶使姜镜堂眼界大开,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潜移默化之中,他决心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紧绑缚在一起。1925年,经中共黄埔特别支部书记杨其纲介绍,姜镜堂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翻开崭新的一页。

 

  1926年春,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姜镜堂,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党代表李富春安排他到教导师第四团侦察队担任上尉党代表。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第二军奉命主攻江西,进军过程中,姜镜堂所在的侦察队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为战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教导师进攻萍乡时,姜镜堂将侦察队分成多股,多路侦察敌情,为教导师制定攻城方案提供了准确的情报依据。进攻赣州时,姜镜堂带领一批侦察员化装混入城内,放火制造混乱,城外用炸药炸塌城墙,里应外合之下,一举攻克了这座赣南坚城。北伐进军中,姜镜堂屡次立功受奖,被提拔为少校营长。

 

  1927年3月,根据中共党组织安排,姜镜堂与同乡、共产党人彭干臣等赶赴上海,参加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担任南市区纠察队队长。姜镜堂到任后,加紧对工人武装的军事训练,进行政治动员,鼓舞士气,增强胜利信心;深入基层调查走访,对当地社情、民情、军情等了如指掌。起义总指挥周恩来在视察南市区的准备工作时,对姜镜堂等人的工作深表满意,称赞他“不愧是黄埔军校的好学生”。3月21日,上海市第三次武装起义开始,姜镜堂率南市区工人武装迅速行动,攻占了市警察局,打开监狱,还支援闸北区消灭敌人,为起义取得完全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披荆斩棘播火种

 

  就在革命力量不断发展之时,蒋介石悍然发动政变,在各地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姜镜堂带工人纠察队在掩护群众示威游行、抗议蒋介石罪行的过程中,不幸腿部中弹,被送往医院救治。不久,好友彭干臣带来周恩来的指示:在上海的共产党员尽快回到各自家乡开展工农运动,进行武装斗争。周恩来对姜镜堂的伤势很关心,交待彭干臣要姜镜堂养好伤后再工作。

 

  1927年秋,姜镜堂回到家乡英山。他先后拜访亲朋故旧、有志青年,特别是因各种原因回乡的共产党员和黄埔军校同学。位于英山县中部的羊角尖,一峰独耸,壁立千仞,堪称英山的雄奇胜境,姜镜堂在羊角尖的白鹤仙人庙召集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战友,商讨如何推动英山革命形势发展。会议发言中,姜镜堂提议通过开办夜校等形式,吸纳农民中的优秀分子“为我们的同志,壮大党的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尽一切可能把身边的百姓组织起来”;革命同志互相学习,总结经验,互相促进,“共同举起英山革命的火把,汇聚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姜镜堂回乡伊始,就在杨家坊开办贞干小学,以“健体魄、负重任、成大事”为育人宗旨,在当地招生。姜镜堂亲书对联“教育儿童成国粹,改良学校育人才”张贴在校门两侧;还请来思想开明、颇富威望的教师杨宜春负责教学事务。姜镜堂以贞干小学为依托,开办夜校,亲自给夜校学员上课,一边教授文化知识,一边传播革命思想。他很善于将革命道理与当地群众耳闻目睹的案例结合起来,讲解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信服;自创自编革命歌词,配上大别山民歌三百六十调那优美的曲调,让学员们学习、传唱。在姜镜堂的宣传、鼓动和领导下,杨家坊农民协会率先成立。当时正值荒年,在农协支持下,团结起来的农民与地主斗争,得以大幅度减少地租,农友们看到了农协的力量,纷纷要求加入农协。

 

  1927年9月下旬,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指示要求成立中共英山特别区委会,在特派员萧伯唐等人的支持下,姜镜堂担任中共英山特别区委会书记。在英山金家铺召开的中共英山特别区委扩大会议上,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和落实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第二次执委会部署,会议决定“发展工农武装,准备武装暴动,发展党的组织”,并根据英山实际制定了具体行动方案。不久,萧伯唐托人从武汉秘密购来10支长短枪,又打造了一些大刀、长矛,组建“西段人民自卫团”。姜镜堂在姜家坪找到姜小梅、姜克东,要他俩以“组织狩猎队”为名,建立农民武装。杨家坊、程家嘴、闻家冲、南河、二份塆等地农民武装也相继建立起来。经过几个月时间的艰辛工作,英山县农民武装达100多人枪,此时,英山的中共党员已发展到50多人,基层党组织创建刻不容缓。姜镜堂与萧伯唐商议后,决定在基础较好的蔡家畈成立英山第一个党支部,接着,岩头河、朱家山等党支部陆续建立。

 

  1928年5月,中共英山特别区委会领导以纪念五卅惨案为契机,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大规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势力的高潮。姜镜堂、萧伯唐、金仁宣等区委领导成员带队,利用夜幕掩护,到县城街道及各乡镇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革命标语甚至张贴到国民党英山县政府和民团驻地的门窗上,反动势力惶恐不已。

 

  7月,根据上级指示,中共英山特别区委会解散,成立中共英山县委,姜镜堂担任县委书记。在中共英山县委领导下,各地农民积极参加斗争,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党组织队伍不断扩大,至1929年上半年,全县中共党员发展到200多人。在担任特区委、县委书记期间,姜镜堂为创建英山中共党组织、组建农民武装、推动革命形势发展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点燃烽火擎红旗

 

  在鄂豫皖边区革命史上,1929年是个特别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继黄麻起义后,在党的领导下连续举行商南起义(又称“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三大起义呈鼎立之势,点燃了大别山革命的熊熊烈火。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姜镜堂积极作为,为起义胜利、根据地的开辟做出了贡献。

 

  1929年5月,周维炯、肖方、詹谷堂等在商南发动起义成功,随即组建红三十二师,开辟了豫东南根据地。姜镜堂获悉后极为兴奋,随即在神峰山化主真人庙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会议听取了各区、各党支部就队伍建设、武器准备等情况的汇报。姜镜堂介绍了商南起义及豫东南革命形势,提议派人送一些枪支弹药支援商南,并学习了解革命斗争经验。10天后,姜镜堂派汪伯昆、汪伯亭、饶少亭3名党员送500发子弹给商南的同志,以示慰问和支持。

 

  8月上旬,姜镜堂一路潜行,赶到六安、霍山交界的豪猪岭,参加皖西六县联席会议。在这里,他见到了皖西革命的著名领导人舒传贤、中央巡视员方英等同志。联席会议听取了方英的形势报告后,建议以六霍地区为中心,在皖西六县适时发动武装起义。为加强统一领导,会后成立了“六霍暴动指挥部”,姜镜堂经推选担任指挥部的政治部主任。11月8日,六霍起义因一起意外事件而提前爆发:11月7日晚,六安三区二乡农协秘书和两名会员在独山被捕,随身携带的农协会会员名单落入敌手。六安三区区委向中心县委紧急汇报情况后,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当即派姜镜堂连夜赶往独山,指导三区区委迅速组织农协会会员、赤卫队队员和农民群众,携带武器包围民团驻地。次日上午,独山附近10多个乡的农友携带刀、矛、土铳等简陋武器,涌向独山,围攻反动民团驻地。

 

  独山暴动成功后,六安中心县委于11月9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六安各区和邻近各县立即举行起义”。独山附近的两河口、龙门冲、郝家集等地及六安六区、霍邱白塔畈、尧冲一带,接到通知后纷纷响应。11月19日,舒传贤、姜镜堂、喻石泉在霍山燕子河领导西镇农民起义,在红三十二师的配合下,西镇农民武装消灭了西镇自卫团,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起义取得胜利。在六安中心县委领导下,起义农军还先后攻打六安麻埠、霍山流波?等重镇和要地。六霍起义,是鄂豫皖边区第三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皖西地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为后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驰骋征途屡建功

 

  在六霍起义农军的基础上,六安中心县委决定组建正规红军。1930年1月下旬,各支游击队汇聚流波?,正式编组成立红三十三师,下辖一〇六、一〇七团,全师200多人枪。姜镜堂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实为政委)。红三十三师的组建标志皖西地区第一支主力红军的诞生。

 

  有了主力红军,皖西革命群众信心大增,中心县委指示红三十三师立即投入战斗,打击敌正规部队,并把首战地点定在霍山县城。霍山县城有千年历史,扼皖西交通要道,地势易守难攻,且敌人防守严密。姜镜堂向师长徐百川提议,把进攻的时间定在正月初一,趁敌人忙于过节而放松守备之机智取县城。大年初一清晨,红军派几名战士化装成拜年的百姓,接近守卫城门的守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城门,红军、赤卫队冲进城,在城内战斗中,敌人招架不住,狼狈而逃,红军一举攻克县城。接着,红军在赤卫队的配合下,连续向麻埠、苏家埠、流波?、独山等地进攻,屡战屡胜。

 

  1930年3月21日,六安中心县委所辖六县代表和红三十三师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总结过去的一切斗争经验”,提出“动员六县全党同志”“推进六县的革命高潮”的总任务。会议期间,姜镜堂见到了前来开会的英山县委代表杨若云、傅维睿,向二人就英山举行暴动做具体指示。1930年3月31日,在中共英山县委领导下,英山农民暴动拉开帷幕(因是农历三月二日,史称“三二”暴动)。姜镜堂亲率红三十三师一〇七团西进,与英山暴动队伍、起义部队会师。为提高战斗力和便于统一指挥,姜镜堂对英山暴动农军进行整训。数日后,红军和沿途汇集的农军合力攻克英山县城,“三二”暴动在红军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胜利,接着,英山县委在金家铺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英山“三二”暴动是皖西六霍起义的收官之战,影响深远。

 

  4月8日,姜镜堂依照计划回师霍山,与徐伯川所率的红三十三师一〇六团会合,4天后,在红三十二师和潜山工农革命军的配合下,再次攻克霍山县城,毙伤敌军200多人,并于当日成立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姜镜堂领导“三二”暴动及再次攻克霍山,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推动了皖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

 

  姜镜堂能文能武,骁勇善战,长于智谋。1930年7月,红一军在燕子河与英山游击队会师后,准备再次攻打英山县城。英山县城地势险要,又有敌一个旅的武装驻防,且装备精良,倘若强攻,必然会有重大伤亡,姜镜堂深思熟虑后,向军长许继慎建议暂缓强攻,对敌军有生力量“各个击破”。随即,红一军采取围点打援,在金家铺、狮子坳先后将敌军一部“包了饺子”,得胜之师在内线配合下,很快就拿下英山县城。二攻英山县城,姜镜堂“各个击破”的策略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治工作铸军魂

 

  在大别山领导革命期间,姜镜堂先后担任六霍暴动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红三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师政委、皖西分特委书记兼军分会主席,多从事军队和地方党的组织工作、政治工作。他办事认真,原则性强,尤其注重部队的政治素养,为鄂豫皖边区红军部队的发展及战斗力提升呕心沥血。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兵源绝大多数来自当地农民,姜镜堂认为,要把这样的农民武装锻造成一支具有无产阶级觉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军队,必须把组织纪律性放在首要位置,部队政治工作必须不断加强。

 

  1930年2月中旬,红三十三师准备攻打麻埠。麻埠为皖西重镇,驻敌比霍山县城还要多,防御工事坚固,红军在3个月前攻打该镇时遇到了挫折,将士对能否攻下麻埠心存顾虑。姜镜堂了解到情况后,一面以六安中心县委和红三十三师师委名义写信给周维炯,争取到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一面作战前动员,向红军指战员分析战局形势,鼓励大家顽强作战,奋勇杀敌,要求共产党员务必冲锋在前,做出表率。由于准备充分,政治动员得力,士气高涨,红军一鼓作气,激战数小时,毙伤大量敌军,余敌狼狈逃窜,红军胜利攻克这座千年古镇。

 

  同年夏末,因受到“立三路线”影响,红一军汇集了全军3个师的武装,出击平汉线,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红军连续几次战斗均告失利。姜镜堂所在的红三师多是皖西子弟,远离家乡征战,环境生疏,又战斗遇挫,将士们多有怨言,情绪低落。姜镜堂将了解到的情况与周维炯商议后,迅即召开师党委会议。会议强调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发挥党、团作用,配齐各级政治干部,要求党员不仅打仗时冲锋在前,还要善于做基层战士的思想工作;政治干部要管好队伍,防止非战斗减员。一系列措施使部队政治素养有了较大提升,在10月初的战斗中,红三师与友军协同作战,一举攻克敌严密防守的光山县城,极大振奋了士气,得到军长许继慎的肯定。

 

  英豪陨落白雀园

 

  1931年1月,经许继慎推荐、鄂豫皖临时特委批准,姜镜堂出任中共皖西临时分特(同年2月改为中共皖西分特)委员会书记兼军分会主席。姜镜堂担任此职,可谓临危受命,此前皖西主力红军出击平汉路,转战豫东南,皖西力量空虚,地方武装由各县区党政机构领导,不相统属,出现混乱局面。姜镜堂到职后,召开皖西临时分特党员代表大会,统一思想,稳定干群人心;举办县区委成员、支部书记培训班,发展地方党组织,加强各级组织建设;分特委成立军分会,加强对皖西地方武装的统一领导,大力扩充、积极整训革命武装;对皖西分特下辖9个县苏区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工作,皖西土地革命向纵深发展,革命武装力量大为增强,苏区出现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就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际,1931年5月,张国焘来到鄂豫皖苏区并担任中央分局主席,成为鄂豫皖苏区的最高领导者。张国焘的到来,给鄂豫皖苏区带来了灾难,也使姜镜堂的人生之舟经历了更多的惊涛骇浪。

 

  姜镜堂与张国焘的矛盾起于红四军“南下之争”。1931年六七月间,就红四军未来一个时期的战斗任务及行动方向,张国焘等与红四军领导人曾中生、许继慎等产生严重分歧。在7月中旬召开的余家集会议上,张国焘要求红四军打英山,出潜山、太湖,攻安庆;红四军领导人主张先打英山,再南下蕲春、黄梅、广济,威胁长江,策应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后,张国焘以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主席的个人意志,强令红四军执行命令。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姜镜堂多次阐述观点,支持军部首长的主张,因而得罪了张国焘。

 

  7月中旬,红四军遵照命令出发,已调任第十二师政委之职的姜镜堂也率部出征。8月1日,红四军从红十师、红十二师抽调3个团的兵力,攻克英山,俘敌1800多人,缴获甚丰,首战告捷,全军振奋。在英山短期休整期间,军师首长反复分析了敌我态势和力量对比后,决定变“东进”为“南下”。红四军一面向蕲春、黄梅、广济进军,一面将前线情况和军部决定报告鄂豫皖中央分局。红四军主力南下作战,一路所向披靡,连战连捷,共歼敌7个团,俘敌500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及物资更是堆积如山。红四军猛烈进攻蕲春、黄梅、广济,有效牵制了敌人,支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可就在此时,前线的红四军接到张国焘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件是以鄂豫皖中央分局军委会的名义所写,强令红四军领导人接信后“火速”北返。

 

  战机尽管难得,但中央分局的命令不容违抗。在回师路途中,红四军在英山县鸡鸣河召开干部会议,讨论张国焘的来信。会议通过了曾中生根据许继慎、周维炯、姜镜堂、熊受暄等与会干部的意见所起草的《红四军给鄂豫皖中央分局信》,信中驳斥了张国焘的无理指责,指出“调四军北上是不适宜的”。身在后方光山新集的张国焘阅罢来信,异常震怒,随即谋划处置。恰巧此时,前线出现了“策反信事件”。一天,时任红十二师师长的许继慎意外收到一封来信,信件是一个叫曾扩情的国民党特务头子写的,企图以黄埔同学的名义策反许继慎。许继慎是个光明磊落之人,姜镜堂、熊受暄很快就知晓此信。3人在师部商议后,决定将送信特务及信件上交军部。军部领导曾中生、徐向前等审问送信人后,认为这不过是敌人蹩脚的离间之计,许继慎“不会有什么问题”。尽管如此,军部将案件审理过程的报告及特务、策反信转送鄂豫皖中央分局处理。张国焘获悉情况后,认为“策反信事件”是打击反对派、树立个人权威的一个“绝好机会”,于是,在鄂豫皖边区和红军中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肃反”运动。

 

  9月中旬,陈昌浩赶到军部,接替了曾中生红四军政委的职务,很快下令逮捕许继慎、周维炯、熊受暄等大批红军将领和各级军官。由于姜镜堂在西余集、鸡鸣河等会议上多次发言,支持许继慎等人的“南下”主张,触怒了张国焘,被视为许继慎的“同党”,因而在劫难逃。姜镜堂是在回师途中经过余子店时被逮捕的。10月,红军各部队汇集于光山县白雀园,部队被打乱编制混编,张国焘从新集赶来,坐镇指挥红军各部队的“肃反”。正是在“肃反”的浊流恶浪之中,姜镜堂的人生之舟折戟沉沙。

 

  被捕后,姜镜堂面对审判者咄咄逼人的诘难,据理力争,严词驳斥,使其无言以对。1931年10月29日下午,姜镜堂与30多位红军师、团职将领,在白雀园附近曹家河的一片河滩上被杀害。姜镜堂罹难时,年仅29岁。群山落泪,江河呜咽,一代英豪就此陨落于茫茫夜空。历史是公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加于英烈身上的一切“罪名”和污蔑不实之词,均似冰雪消融,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认姜镜堂为革命烈士,并颁发荣誉证书。如今,从革命老区金寨、六安、霍山、英山、独山等各县市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到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均有姜镜堂烈士事迹的展陈。红色血脉生生不息,先烈精神熠熠生辉。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