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政协党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集中研讨暨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3次专题学习会举行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徐绍川率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北海视察
- 何辛幸率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学习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座谈会上提出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自治区政协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
- 黄俊华深入贺州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时提出 加强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眼前这位‘80后’帅小伙就是北海市赤江陶非遗传承人陈家宝!”“不相信?非遗传承人难道就应该是胡子花白、鹤发童颜的那种形象?……看,这是黄小雄委员收集的天外来客——陨石与我们赤江陶完美结合的产物,刚刚满周岁,是不是更加年轻?” 记者还没从北海市银海区政协主席黄忠伟的介绍中愣过神来,陈家宝不等相互寒暄就一边说笑,一边从展示柜中抱出一个半米来高、油黑发亮的葫芦型陶器放在桌面上。陶器正面刻的是一只栩栩如生的海洋动物中华鲎,四周刻满了各种字体的大大小小“福”字,灰黑釉面上散发着海洋风和中国风相融合的厚重气息,也许是因为其中融入陨石的成分,陶器浑身透着神秘独特的艺术魅力。 北海的制陶技艺传承至今长达2000多年,赤江陶艺更是北海陶艺中最璀璨的一块瑰宝。赤江陶艺自宋元而始,兴盛于明清,历经800多年,至今仍窑火不熄,留存有桂南粤西地区仅存的宋元窑址。“赤江陶烧制技艺”也因历史久远、工艺成熟,于2015年和2018年先后入选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北海众多“品牌名片”之一。陈家宝也于2016年获得“赤江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现在采用的龙窑烧制法,就是在这座被北海市政府列为‘北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龙窑‘诞生’的。这座龙窑长约50米,堆土高达7米多,距今有160多年了。”记者跟随陈家宝来到赤江田头屋村,看到这座龙窑依山而建,由下至上,形似卧龙。陈家宝的陶艺工作室就设在该村。工作室的围墙和其他村民的房屋不一样,是由很多陶器搭垒而成,围墙上像花盆一样的陶器叫匣钵,是一种窑具。在烧制陶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造成破坏和污损,需将陶器的坯体放置在匣钵中焙烧。如今,经过他改良的烧制法基本以用电为主,而用匣钵、陶器等搭垒而成的围墙则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示着赤江陶这个曾经是北海乃至广西、全国的一个知名品牌沧桑的历史变迁。 陈家宝的父亲从1970年开始就在陶瓷厂做学徒,学得了一门制陶手艺。上个世纪90年代,赤江陶瓷业迎来辉煌时代,生产厂家及个体户众多。1993年,陈父也和朋友一起自立门户,开起了陶瓷厂。 陈家宝自小就在父亲的陶瓷厂里玩,耳濡目染,对陶瓷产生了浓厚兴趣。高考时他特地报考了江西陶瓷工艺美术学院,就读材料工程系陶瓷装饰材料专业。 大学毕业后,陈家宝和大学同班同学朱芳先后到江西景德镇和浙江的一些研究所或工作坊学习深造,积累了一些经验。2013年,陈家宝带着朱芳阔别繁华的都市,一起回到了家乡赤江,成家立业,发展陶瓷业。这对80后年轻夫妇创办了个人陶艺工作室,工作室设立在自家的大院里,而在大院里同时还有陈家宝父亲的陶瓷厂。 与父亲工厂生产煲、盘、罐、缸不同,陈家宝夫妇主要制作的是一些茶具、茶杯,以及比较具有艺术性的摆件。在烧制工艺上,他也大胆创新,经过不断改良提升,如今的烧制法基本以用电为主。 “我一直都希望孩子能继承发扬赤江的陶瓷业,难得他也对陶瓷感兴趣,现在年青一代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传统产业了。”儿子选择了“陶瓷”,让父亲深感欣慰。 据陈家宝介绍,北海赤江境内有丰富的黏土资源,其中富含铝、镁等元素,品质天然纯正,无需使用其它原料进行配方调整和加工提炼,即可直接用于生产使用,不掺杂现代工业的污染元素。赤江黏土是陶器制作不可多得的优质原料,其可塑性、结合性、触变性以及烧结温度等工艺性能优越,特别适合用于陶器产品的制造。 “陶器工艺品比较复杂、要求高,而且效益见效又慢,目前在赤江没有多少个人会做。但我想,没人做我来做,还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要让更多人知道赤江不仅仅只有煲、盘、罐、缸,还有艺术陶瓷。尤其是融入陨石陶这个创新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希望经过我们年青一代的努力,为赤江的制陶业增添更多的亮色。”陈家宝信心十足地说。 据了解,赤江陶瓷制作主要工艺流程为:粘土淘洗、炼泥、出坯、造型、修饰、上釉、烧制等环节,每个环节对陶制产品的优劣都极为重要。仅原料一道,就有备料、过筛、除铁、压滤、陈腐等工序。而成型和烧制车间的压制毛坯、粘结、刷坯、施釉等基本上是全手工完成。 “首先从一个个配方试起,然后慢慢从中筛选成熟的配方,这些都需要精细漫长的调试过程,才能呈现我们需要的艺术效果。”妻子朱芳说。 研究配方,没有借鉴,都要靠自己的摸索,从一个个配料到成品都要摸索两三年。陈家宝研制出灰釉、花釉、青瓷等一系列的陶瓷工艺作品。灰釉是釉的“鼻祖”,采用原生态的天然草木灰为原料调制成釉,依照古瓷片的效果,作品呈现出古朴、文雅的艺术效果。从2013年工作室创办以来,他们更多的是处于研制调试泥土、釉水的阶段,夫妻俩至今已尝试了四五百个配方,他们希望通过不断改良提升,打造出更好的陶瓷作品。
“将中华鲎这一海洋动物形象展现在陶瓷上,凸现海洋文化,灰釉能让作品整体看起来花纹更加自然,薄一点的就形成花纹,厚一点的就是往下流形成流线花纹,是一种很有美感的哑光效果,光泽不大,看起来更温润。”陈家宝说。 经过几年不断钻研尝试,陈家宝夫妇在陶瓷的艺术表现上融合合浦汉郡文化和北海丰富的海洋文化等地方特色,让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陈家宝夫妇制作的一些陶瓷作品相继参加广西工艺美术展、大师作品展等展览,有的作品入围300件优秀作品之列,有的获得了金奖,还有的被广西美术馆收藏。2014年,陈家宝和妻子朱芳均荣获“北海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近年来,陈家宝在北海市银海区政协领导和黄小雄等委员的大力支持下,终于让陨石这个“天外来客”与历史悠久的赤江陶瓷技艺完美融合,在2020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评比中,陈家宝夫妇参评的陨石陶作品《鹤鸣》荣获金奖。 赤江陶瓷,这个曾因世事变迁而经历低谷的北海品牌,在陈家宝和朱芳夫妇这些赤江“陶瓷人家”年青一代的不舍不弃探索发展下,正一步步走出低谷,重焕多彩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