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理论 · 实践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实践 > 正文
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从武宣县通挽镇尚满村王羌屯的实践看乡村振兴之路
2025-04-08 | 来源:广西政协报

农村的出路在哪里?

——从武宣县通挽镇尚满村王羌屯的实践看乡村振兴之路

□ 吴海音

 

  我的家乡通挽镇尚满村王羌屯,是一个有1000人左右的中型村落。走进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通八达的硬化道路和整齐排列的楼房,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篮球场、戏台、休闲广场展示着新农村的面貌。村北的扶贫车间里,40名工人正在专注地组装电子产品,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靠双手创造着财富。

 

  然而,当我们回望过去,全村人均水田不足五分,旱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传统农业难以支撑村民的小康梦想。王羌屯的困境并非个案,它折射出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普遍挑战: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农产品市场波动剧烈、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价贱伤农”现象。几个年轻人曾尝试规模化种植水果,却因市场波动连续亏损,连地租都难以支付。这也说明:在全球化市场体系中,分散的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薄弱,传统农业模式已难以为继。

 

  令人振奋的是,王羌屯的村民并未被困境所困,他们以惊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开辟了多条脱贫致富的路径。 第一条路是教育突围。据统计,王羌屯近年来共培养出86名大学生,他们通过刻苦学习考入大学,如今已在城市站稳脚跟。“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被反复验证的真理。教育为农村青年提供了最公平的上升通道,也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第二条路是劳务输出。目前,王羌屯有205名年轻人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90人已在城市购房定居,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为农村家庭提供了多元收入来源。

 

  第三条路是技术致富。村民黄哥的故事尤为典型。他通过掌握科学的果树种植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了亩产超万元的高效益。像他这样依靠技术致富的村民共有55人,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这一案例表明,现代农业技术能够突破资源约束,实现“小而精”的高质量发展。技术赋能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产出效率,为农村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能。

 

  王羌屯的实践为我们思考农村出路提供了宝贵启示。乡村振兴不能局限于土地本身,而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拓宽农村子弟的上升通道。王羌屯培养出86名大学生的成功案例证明,教育是农村青年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

 

  其次,要健全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使劳务输出从单纯的体力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205名外出务工者的经历表明,只有提升技能,才能在城市获得更高收入和更稳定的发展机会。

 

  再者,要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黄哥等55名技术能手的成功,印证了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关键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乡村振兴需要构建多元产业体系。王羌屯的扶贫车间就是一个成功尝试,40名工人每年稳定增收4万元以上,证明乡村工业同样能创造就业机会。未来农村应当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形成“农业+”的复合产业模式。同时,要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订单农业、农村电商,破解“卖难”问题。

 

  农村的出路在于打破对传统农业的单一依赖,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多元发展、技术驱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王羌屯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给农民足够的教育机会、公平的发展环境和适当的技术支持,他们完全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乡村振兴不是让所有人都留在农村,而是让选择留在农村的人过上体面生活;不是简单复制城市模式,而是保留乡村特色同时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农村正经历着深刻转型。王羌屯的探索虽然微小,却折射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当越来越多的农村能够根据自身条件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当城乡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农村的出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小康图景必将成为现实。

 

  (作者系武宣县政协主席)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