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助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政协机关召开党支部书记集体谈话会议
- 孙大伟到防城港开展国庆75周年走访慰问活动
- 自治区政协领导到各地开展国庆75周年走访慰问活动
- 自治区政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第七组学习座谈会召开
- 彭健铭在赴桂林市开展提案督办时强调 打造金融惠农“金字招牌” 助推我区乡村振兴
- 深化互联互通 拓展经贸合作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调研组来桂调研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传承
□ 黄晓娟
红色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是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发展的精神基础,是百年民族文学经典中飞扬的思想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在历史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
20世纪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书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起点,红色文化具有革命性、开放性、大众性、战斗性等特质,打造了以“人民性、时代性”为中心的话语体系。
小说方面,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茫茫的草原》用真实而生动的故事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才能获得彻底解放;彝族作家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描写彝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的历史变迁;满族作家李辉英的《松花江上》、壮族作家陆地的《美丽的南方》、京族作家李英敏的《椰风蕉雨》等,都以革命斗争生活为题材,表现各族人民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共同表现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散文方面,壮族作家华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写作了200多篇通讯、报告文学,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众多英雄集体和英雄个人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生动刻画了为革命胜利而顽强战斗直至流血牺牲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
戏剧文学方面,朝鲜族作家黄凤龙的《长白山之子》,刻画了共产党员朴哲英勇机智、坚强不屈的品格。满族作家老舍创作的戏剧《茶馆》,深刻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迫切性以及封建旧社会倾覆的必然性。
诗歌方面,在“三·一八”惨案中不幸遇难的壮族年青诗人韦杰三,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作了大量诗歌,清华大学为他编印的《韦杰三烈士集》,收录他所创作的诗歌57首;壮族女诗人曾平澜的《平澜诗集》用诗歌揭露黑暗、歌颂光明、礼赞革命志士;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的《狂欢之歌》是献给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优秀之作,饱含激情地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之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民族文学中的红色文学主题和题材的传承和扩展,创作手法的创新尤为明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时代精髓和深刻的历史人文内容,强调作家实践的革命意志,从而使鲜活的红色故事和伟大的红色精神更为鲜活,彰显出红色文化的内在闪光点。
笔者以为,红色文化对民族传统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被化与自化的关系,而是内在形式、精神气质的一致性,相互阐发,体现出参加革命的文学家和书写革命的文学家,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渴求与想象。他们既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出很强的国家观念、英雄主义,同时也侧重国民性改造,时常表现出人道主义的文化情怀,在书写中显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光华。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巩固,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文学中的红色文化传承在当代形态的转化过程中,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责任感,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繁荣。
在众多的文学传统和思潮中,民族文学经典对红色文化的选择、吸收、发展与传承,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学的先进性。民族文学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不止具有国民教育意义,深度解读民族文学经典在历史发展中蕴藏的红色文化基因,对传承历史文脉、筑牢文化自信基础、充实和拓宽学术研究理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成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民族文学经典反映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多侧面、多角度的民族发展进程,呈现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历史风貌和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学经典是各族人民在文化和文学发展中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学经典中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闪耀着革命意识的光芒,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民族政策的生动呈现,是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典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通过对民族文学经典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探究民族文学经典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表现出来的特性,挖掘其独特的精神价值,研究民族文学经典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生成机制、互动关系、传承模式等问题,可以有效推进民族文学精品的生产和传播,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因此,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心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以文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文化自信铸就红色精神根基:
一是重视民族文学经典中红色文化经久不息传承的艺术价值,在民族文学的发展中讲述红色故事,塑造红色人物形象谱系,传承好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成为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二是推出更多反映时代、赞颂人民的精品力作,为新时代文学发展注入红色文化新动力,让优秀作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三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民族文学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转化为推动民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以共同性为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把握好民族文学的价值导向、创作方向和审美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各民族的精神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磅礴伟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