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绍川率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北海视察
- 何辛幸率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学习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座谈会上提出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自治区政协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
- 黄俊华深入贺州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时提出 加强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 彭健铭率队赴安徽省、山西省考察学习
倾情帮扶 通力攻坚
——靖西市政协助力脱贫攻坚记事
近年来,靖西市政协坚持把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履职的重点,以扶企业、稳就业、助增收为主线,主动担当,精准发力,倾情帮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释放政协力量、彰显政协作为。
全面动员 多层次行动
市政协连续4年发出“助力脱贫攻坚,政协委员在行动”的倡议,号召全市政协委员发挥优势,带动和影响社会各界人士投入到精准脱贫工作中,做脱贫攻坚的坚定参与者、助力实践者、示范带动者。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别挂点联系武平、龙临、禄峒等6个乡镇11个贫困村,每位成员分别联系2-3家委员企业,指导帮扶贫困村发展生产,为企业排忧解难,做好服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深入委员企业实施“一对一”帮扶工作,使得委员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复工复产,解决一批贫困人口就业问题。市政协机关分别向乡镇派出挂职副书记2名、驻村第一书记2名、工作队员5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新甲乡贫困户65户,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找准脱贫方向、落实脱贫措施,因人制宜开展精准帮扶活动。
广大委员纷纷响应市政协的倡议,倾力帮扶,展示新时代政协委员新形象。比如,工商联界委员积极开展就业扶贫、结对帮扶活动,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募集助学资金资助贫困学生;科技农林界委员坚持技能扶贫,多层次开展科技讲座、技能培训,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把学科种养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文体艺术界委员创作《扶贫路上》《杨大叔脱贫》《我脱贫我光荣》等一批脱贫攻坚题材文艺节目,开展巡回演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物质与精神同步脱贫;医药卫生界委员深入开展送医下乡活动,为困难群众进行免费体检和诊疗活动;经济界、社会科学界委员积极建言资政,促成政府出台多个扶持产业政策性文件,助力扶贫产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4年多来,市政协各界别、广大政协委员捐赠扶贫资金1500多万元。例如,陆丹萍委员依托靖西阳光龙腾职业培训学校和深圳达成订单式合作培训,坚持送教下乡,累计培训贫困群众3500多人次,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就业技能,学校被深圳市龙岗区认定为“龙岗对口帮扶靖西市扶贫协作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叶海宾委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200户贫困户养殖肉猪,增加收入。梁福昌委员注重精神扶贫,以“孝道文化”“感恩文化”“勤劳致富”为主题在靖西广播电视台开设“政协故事”专栏,讲述《我脱贫我光荣》《扶贫先扶智》等壮语故事50多期,传递正能量。
聚焦难点 多方位助推
市政协聚焦脱贫攻坚工作重点难点,多方位助推,确保脱贫攻坚有实效。今年,市政协围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7次专题调研,形成40多条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报送市委、市政府,许多意见建议被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中。比如,靖西市边境一线1-3公里内有7个乡镇38个村街16550户边民共69544人,这些地方生存条件艰苦、基础设施差、产业结构单一,如何让边民顺利脱贫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市政协组织开展靖西市边民生产生活现状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大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向上争取边境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边民发展特色产业、激发边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等意见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采纳吸收,该市采取超常规措施,挂牌督战脱贫攻坚,成果显著。靖西市易地扶贫搬迁老乡家园建成后,共安置搬迁户4561户19950人。如何让这些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能致富”?市政协组织开展监督性视察活动,提出加快推进老乡家园配套产业园建设等多条意见建议。市委、政府迅速回应,将该产业园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建设年克难攻坚项目,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老乡家园配套产业园建设项目已落实一期项目用地500亩,仓储物流、坚果、水产品、粮油等加工厂区的建设正在推进,成功引进20多家企业签约入驻,为搬迁安置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
积极探索 多渠道帮扶
市政协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发挥优势多渠道助推脱贫攻坚。一方面,牵线促成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靖西市政府签订《蚕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探索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17.5万亩,上市鲜茧700万公斤,预计产值超3亿元。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委员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委员+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模式,重点扶持打造了靖西阳光龙腾职业培训学校、靖西市腾飞生态养殖公司等7家政协委员扶贫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一大批贫困户就业增收。同时,发挥政协汇聚众多优秀文化人才的优势,推进文化与扶贫产业的融合。比如,扶持王秀芬委员创建以绣球文化为主题的“绣蕴坊”,其制作的绣球在全国各大工艺品设计大赛中屡获奖项,“绣蕴坊”为450多名当地绣娘提供居家就业机会,人均增收达6000元以上。扶持李村灵委员的“李村灵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传承和保护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壮锦织技,开发出一批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精美壮锦产品,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提供了一批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增收。市政协还抓住北京市文联和深圳市龙岗区对口帮扶靖西的契机,助推壮族农民画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创建深圳大芬·靖西农民画创作交流基地,在南宁、深圳、北京等地成功举办“壮美广西·大美靖西”靖西壮族农民画展,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目前,靖西农民画已初步形成文化产业逐步推向市场,对宣传推介靖西,助推靖西脱贫摘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