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绍川率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北海视察
- 何辛幸率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学习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座谈会上提出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自治区政协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
- 黄俊华深入贺州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时提出 加强南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 彭健铭率队赴安徽省、山西省考察学习
谈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时,我们要将它看作一个有待诠释的量变过程。铸牢意味着要“铸造”和“牢固”,共同体意识达到钢铁般的精神意识,这就需要从各要素入手,提升品质,优化运作。在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当前,我们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4个方面重点贯彻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一以贯之,狠抓落实:铸牢“一条主线”,主线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要在“铸牢”二字上下功夫;促进“两个共同”主题,即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即牢固树立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也离不开的思想;巩固发展“四个关系”,即巩固和发展团结、平等、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这个目标任务就是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梦。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要求,既要解决56个民族共同实现全面小康问题,也要大力推进和实现56个民族的共同复兴这一伟大目标任务。
抓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间传承的民俗文化常常是用来促进民族认同的工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广泛弘扬,文化自信要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大幅度提升。广西各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通过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增进民族团结和睦。例如,地处左江流域的崇左市,流传上千年的侬峒歌圩,依然成为壮族民间最盛大的文化娱乐活动。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仍盛行的歌圩点达207个,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的侬峒歌圩,成为壮族地方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对壮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规模较大的大新县下雷和天等县向都的“霜降”歌圩、宁明县的“纳利坡”、龙州县的“龙州歌坡”、江洲区的“金山节”“壶关坡”等歌圩参加人数均达到3万人以上。文化交流和传承发展,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大力促进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着积极影响。
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没有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地实施乡村振兴,特别是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必须强化举措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区域平衡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