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政协党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集中研讨暨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3次专题学习会举行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自治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刘咏梅深入南宁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时提出 以数字科技赋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
- 徐绍川率自治区政协委员视察团赴北海视察
- 何辛幸率队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学习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座谈会上提出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主动入位,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已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文明新风日益显现。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新农村建设仍存在较多短板,其中“垃圾围村”现象依然存在。
通常人们进村入户或者路经村庄,看到的大多是比较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心情豁然开朗,但到了较为偏远的村屯时,映入眼帘的可能是另一番光景:地面污水横流,垃圾乱堆。这种脏乱差现象,时下仍有存在。
根治“垃圾围村”顽疾,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治理手段。农村垃圾问题要像设立疾控机构一样,从机制上自上而下予以解决。地方政府要完善制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政府法规,把农村环保的地位提升到与城市相同的位置,做到城乡“一视同仁”,在乡镇一级设立垃圾治理专门机构,政府从机制上包括乡村环卫工人的聘用配备、公共财政的支持机制等,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和处理等问题。
根治“垃圾围村”顽疾,需要引入社会力量拓宽治理渠道。近年来,国家层面上重视环境保护,给予了诸多优惠政策,具有盈利性质的环保企业也应运而生。广大农村地区因为没有像城市一样的垃圾处理站,地方政府引入这类环保企业,统一分类回收垃圾,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可二次利用的资源,基本能够做到无害化处理。这样既能缓解政府处理农村垃圾的压力,又能让无用的垃圾得到“重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根治“垃圾围村”顽疾,需要提高村民文化素养维持治理成效。提高农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村民懂得打扫卫生不能仅仅局限在自己家里,如果周围环境不好也会影响到自身健康。引导群众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更要“化害为利”,比如,沿海渔民可以把死鱼死虾放入坑内发酵用作农肥,山区的牛粪猪粪用于建沼气池或者堆肥,实在无用的其他垃圾再由专人清理。
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垃圾治理是关键环节。通过根治“垃圾围村”顽疾,让文明之光照耀乡村每一个角落。既能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又能提高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