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9-16
靖西“越盟”办事处旧址 友谊不分国界 正义必将传承
2025-09-16 | 来源:广西政协报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复兴力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靖西“越盟”办事处旧址

友谊不分国界 正义必将传承

□ 苏津民 覃林清 尹伟姿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靖西市新靖镇新生街302号的“越盟”办事处旧址。旧址青砖灰瓦静静伫立,推开沉重的木门,仿佛仍能听到80多年前那段慷慨激昂的回响。这处历史遗迹,不仅见证了越南革命者在中国的战斗岁月,更镌刻着中越两国人民并肩抗战、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

 

  20世纪40年代,胡志明、范文同等越南革命者在中越边境地区开展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40年12月,胡志明带领越南共产党海外部成员由桂林转移至靖西,并在县城建立了“越盟”办事处,积极筹备越南共产党中央第八次会议。1941年6月6日,胡志明在“越盟”办事处撰写“告越南同胞书”,号召越南民众团结在“越盟阵线”的旗帜下,奋起打倒法、日帝国主义,争取越南民族独立。

 

  旧址解说员小陆告诉记者,抗战时期,胡志明在靖西结识了张佩公领导的“中越边区工作队”。在取得合法身份的同时,他通过开办干部训练班等方式,吸收并培训了一批从越南国内辗转来到靖西的革命青年。这些青年在靖西县葛屯乡(今靖西市吞盘乡)念光屯许家启的家里接受了20多天的培训后,便重返越南,在各地担任重要职务。1941年1月28日,胡志明率领越南革命者从孟麻旧108号界碑返回越南北坡,此后这一天被定为越南的重要纪念日,108号界碑也成为两国人民的重要纪念地。

 

  靖西不仅是越南革命者的临时避风港,更是他们的重要活动基地。胡志明与靖西百姓同吃同住建立了真挚的情谊,在艰苦岁月中相互扶持,这种跨越国界的革命情感,成为两国人民心中的共同回忆。

 

  1942年8月,胡志明再度来到靖西,准备赴重庆与周恩来商讨时局。然而途中在德保县足荣圩被国民党乡警逮捕,与他同行的靖西青年杨涛也一同入狱。狱中,杨涛重病缠身,胡志明在《狱中日记》中写下《杨涛病重》一诗,用“城池失火,殃及池鱼”的比喻寄托深切痛惜。杨涛最终病逝狱中,被胡志明称为烈士,并致信家属表达悼念。为了铭记他的牺牲,靖西市人民政府在其家乡竖立了纪念碑,供后人缅怀。

 

  走进今日的“越盟”办事处旧址,仿佛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展柜中陈列的珍贵文物和史料,是这段特殊历史的“活档案”,静静诉说着中越抗战故事——泛黄的照片中,中越革命者围坐一堂,眉宇间满是坚定;斑驳的信札里,字里行间浸透着家国情怀;磨损的行李箱、简陋的煤油灯,都是那段艰苦岁月的见证。它们记录着两国人民用鲜血和信念写下的同心印记。

 

  如今,这处革命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中越两国的民众、学者和青年到此参观,追寻历史的足迹,感悟跨越国界的团结力量。靖西市也依托这一红色资源,开展中越文化交流和青少年研学活动,让这段历史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硝烟早已散去,友情历久弥坚。靖西的“越盟”办事处旧址,不仅是一处革命遗迹,更是激励中越两国人民传承红色革命友谊、携手前行的精神坐标。它默默诉说着:“友谊不分国界,正义必将传承。”历史提醒人们,铭记革命先辈、不忘初心,继续守护和弘扬中越两国人民用生命与信念铸就的宝贵情谊。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