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讯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诗人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在扶绥大地上,正被一群文史工作者以另一种方式细细描摹——他们行走于乡野阡陌,伏案于书卷灯前,将泛黄的记忆、口述的历史,一一收录进《扶绥文史》之中,书写出属于这座小城的绵长“乡愁”。
“我的家乡从前是同正县古恒乡那淋村,如今是扶绥县中东镇九和村那淋屯……从一个一穷二白、吃不饱穿不暖的家乡,变成欣欣向荣、有吃有穿有房住的家乡,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本地文史爱好者这样写道。而这,也正是扶绥县政协文史工作的一个生动切面——不仅记录历史,更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那些即将消逝的集体记忆。
近年来,扶绥县政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系统推进文史资料的征集与编纂,建立起覆盖全县的征集网络,组织力量深入基层,挖掘、整理出一批批珍贵史料,持续丰富地方文化资源库。
为夯实工作基础,县政协逐步构建起“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专委会具体抓”的责任机制,并建立起从征集、登记、整理,到编辑、审校的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定期组织文史业务培训、外出交流学习、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确保征编工作高质量推进。
秉持“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原则,县政协将工作重心从以抢救挖掘为主,逐步转向抢救与经常性工作并重,更加注重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题材。目前已吸纳50余名来自社会各界、熟悉县情、文化功底扎实的文史撰稿员,建成稳定供稿网络。同时,积极与党史办、县志办、档案馆等单位联动,拓宽征编渠道,提升资料覆盖面和系统性。
已出版的《扶绥文史》辑录中,既有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回顾,也有反映地方文化、建设工程的代表性题材,涵盖往事追忆、抗战岁月、民俗风物、人物记事等多个维度,全面记录了扶绥的发展变迁,具有较高的史料与研究价值。在编辑出版过程中,编审团队严格把握“存真、求实”准则,严守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设立30多个栏目,系统性整理、分类刊发,努力打造融教育性、真实性、可读性于一体的文史精品。
《扶绥文史》自1986年首次推出以来,至今已编辑出版10辑,收录文稿431篇,近200万字,图片约210幅,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扶绥、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2023年,县政协文史馆建成开馆,不仅陈列全部文史出版物,还借助多媒体、实物展陈、数字化查询等方式,立体呈现扶绥人文历史与政协发展历程。开馆至今,该馆已接待各界参观交流800余人次,逐渐发展成为全县“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基地。
“以史为脉,以文铸魂。”县政协主席邓瑞卿表示,政协文史工作不仅是记录与保存,更是一项凝聚共识、服务当下的文化工程。当年轻一代在触摸屏上翻阅数字档案,当决策者从历史变迁中汲取治理智慧,当散落的记忆被重新拼合为完整叙事——《扶绥文史》已超越书籍的范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乡土深情的文化纽带。
(钟翠花)
- 第 1 版: 要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广西重点活动飞虎队常设展览在柳州开幕
- 第 2 版: 精选 履职在一线 服务到身边——阳朔县政协推动“双联双创”工作走深走实
- 第 3 版: 关注 南国大地的抗日红色指挥部——探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 第 4 版: 导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