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复兴力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谢彩轩:血洒金陵为国殇
□ 宾士雄
8月中旬。沿着一条乡村小径前往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在苍翠松柏间,珠城好儿郎、抗日英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6军159师477旅副旅长谢彩轩的衣冠冢巍然矗立。每年,附近村民苏伟都会带着家人来这里祭拜自己的外公。
谢彩轩,1899年出生,字必宾,铁山港区南康镇(原属合浦县)黄稍村人。幼年随父谢邦馨读私塾,1916年考入广东省立廉州中学,在校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毕业后,他进入广东西江讲武堂,并以优异成绩成为部队骨干,开启戎马生涯。
时值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组建国民革命军。谢彩轩一贯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拥护国共合作。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谢彩轩在叶挺教导团任排长。
1926年北伐期间,谢彩轩随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出征。他身先士卒,在一次战役中,衣袋内银元阻挡了敌弹,他幸免于难。在汀泗桥血战中,谢彩轩又带伤冲锋,最终随军攻克武昌城。因战功卓著,他连升为上尉连长、少校营长。
1929年,谢彩轩奉调返粤,历任营长、团长等职,率部驻防广州及粤东龙川,其所辖部队因治军严明被誉为粤军“模范营”。1936年两广事变后,他调任第四路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议;同年转赴合浦县三合口军垦区任上校主任,垦荒造田,植树造林,造福桑梓。
1937年9月,谢彩轩于粤出发北上,率159师49团全体官兵驰援上海。在3个月的鏖战中,他晋升为第66军159师477旅上校副旅长,率部在上海西郊及沪宁前线与敌奋战。因江阴失守,腹背受敌,他退入防线内;不久,他参加南京保卫战。
“兄弟们,跟我来,勿要做衰仔呀(粤语:莫当懦夫)!”1937年12月12日,谢彩轩与159师副师长罗策群奉令率部突围,打退围城之敌,前进10多公里。当部队在麒麟门遭遇日军坦克集群时,他以“勿做衰仔”唤醒将士血性,为后续部队及友军杀出一条血路。率部冲锋间,他与战友们以身为盾,壮烈殉国。1940年,经国民政府批准,追晋谢彩轩为少将。198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为其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2014年,他被民政部列入全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翻阅尘封的书籍,今年62岁的苏伟指着“血洒金陵为国殇”“雨花台烈士墓前悼念谢彩轩烈士”等篇章时低语道:“这里记录着外公英勇无畏、血洒金陵的事迹,他在烽火岁月中一寸河山一寸血,愿拼热血卫吾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魂,一直激励着我们。”
- 第 1 版: 要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广西重点活动飞虎队常设展览在柳州开幕
- 第 2 版: 精选 履职在一线 服务到身边——阳朔县政协推动“双联双创”工作走深走实
- 第 3 版: 关注 南国大地的抗日红色指挥部——探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 第 4 版: 导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