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复兴力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阚维雍:断头不做降将军
□ 谢永辉
8月初,记者来到阚维雍烈士之子阚培桐的家,阚维雍的儿媳杨秀云和孙子阚滔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大摞老照片和资料,整齐摆放在桌上。这些东西虽已泛黄,但两人视若珍宝,精心保存多年。身后墙上挂着一张军人照:穿戴整齐的戎装,儒雅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这就是阚维雍将军。
“虽然与家公无缘见面,但却从老伴口中听到很多关于他的英雄事迹。身为家人,我深感自豪。”77岁的杨秀云说,老伴阚培桐(2010年去世)生前经常和家里人讲述阚维雍的抗战故事。
1900年,阚维雍出生于柳州一个书香之家。1919年五四运动后,阚维雍深感国家危亡,毅然决定弃医从戎,考入广西陆军讲武学堂,后又进入南京陆军工兵专科学校、国民党中央陆军大学深造。1940年,他率部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因战功卓著,两年后他升任第31军131师少将师长,率部担负桂西南防务。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衡阳会战后,日军调集7个师团15万兵力直逼桂林。8月,阚维雍奉命率部从驻地钦州、防城港徒步开赴桂林,9月中旬抵达即投入紧张备战。
当时,防守桂林城的部队仅有两个多师,兵力不足2万人。不少将领都认为“死守三个月”的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有的已私下做好逃跑准备。阚维雍没有被敌人的凶焰吓倒,夜以继日地督导部属疏散居民,抢修工事,勉励士兵奋勇杀敌,誓死保卫桂林。
记者在阚家见到了阚维雍写于1944年10月4日晚的两封家书。一封写给兄长,他在信中说:“不独不怕敌人来攻,正恐其不来攻也!”另一封写给妻子罗咏裳,他告诉妻子:“此次保卫桂林大会战,不日即可开幕。此战关系重大,我得率师参加,正感幸运,不成功便成仁(战死叫做成仁),总要与日寇大厮杀一场也!”其忠诚报国之壮志溢于言表。
1944年10月28日,桂林保卫战打响,日军重点攻击东、北两面,131师防守阵地遭到沉重打击。阚维雍指挥官兵凭借溶洞地形节节抵抗,予敌以重大杀伤。敌人接连施放毒气并喷射火焰,坚守在七星岩的391团8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史称“八百壮士”。
11月9日,大批日寇渡过漓江,向桂林城发动全面进攻,阚维雍指挥退入城内的官兵顽强抵抗。当日下午,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午夜弃城突围。阚维雍慷慨陈词,提出坚守桂林的建议,但遭拒绝,遂愤然离场。
当晚7时许,阚维雍返回师部,召集有关人员布置突围后,以命令的口吻说:“你们突围出去,我不能走。”说罢,写下绝笔诗: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
“桂林的防守失败了,相信中国是不会亡的!”从容安排后事后,阚维雍以稍事休息为由进入寝室,将灯熄灭,随即举起手枪自戕殉国,时年44岁。
次日,桂林沦陷。日军进城后,将阚维雍的遗体重新殡殓,葬于桂林城防司令部,立一木牌作其墓碑,并对天鸣枪三响,以示钦敬。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追晋阚维雍为陆军中将师长,并为他举行国葬。新中国成立后,阚维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阚维雍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如今,阚维雍的4名子女均已过世。在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多年的小儿子阚培桐,晚年完成了一个壮举:2002年起,年过花甲的他耗时3年多收集整理,并编纂出版了《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书中收录了1931年至1945年间的3621首抗战歌曲,记录下全民族抗战的光辉旋律。
“我们的先辈能够以血肉之躯誓死守卫城池,与阵地共存亡,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作为后辈,我们不仅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更要传承先烈们的爱国精神,让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再也不受欺负。”阚滔说。
陈济桓:为国为家忠烈心
□ 赵 超 李 敏
岑溪市筋竹镇政府旁边,矗立着一栋三层西式洋楼,每层均设有走廊和拱形门窗。尽管历经数十年风雨,但楼房依旧保存完好。“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梧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外墙上悬挂的多块牌匾提示着人们,这里是抗日英烈陈济桓将军故居。
抚摸着洋楼斑驳的青砖,思绪仿佛被拉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1892年,陈济桓出生于岑溪市筋竹村,17岁弃笔从戎、投身军旅。在军校期间,陈济桓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他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后因战功卓著,晋升为陆军少将。
1944年,日本侵略军向广西进逼,第16军团副司令兼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要求陈济桓出任参谋长。其家属劝他多加考虑,陈济桓慨然道:“我是军人,报国之心义无反顾。今日寇已迫近家乡,我岂能坐视不管!”在研究城防部署时,他对当时参加城防的陆军第31军副军长冯璜说:“抗日战争关系国家民族存亡,誓与敌人拼到底。”
1944年11月1日,日本侵略军以数倍兵力向守城部队猛扑。11月8日晚,日军通过施放毒气,攻占国民党守军大本营,800余名官兵中毒牺牲。10日夜间,陈济桓率部突围,在猴山坳遭遇敌军重重阻拦。他不顾腿脚不便和部下劝阻,率领20多名下属强攻隘口日军防线。
在激烈的战斗中,陈济桓身负重伤,无法随队突围。趁着清醒,他取出一张随身携带的名片,在背面写下一行文字:“职口臂受伤,不能脱离阵地,决定自杀成仁,以免受辱。”交给随身警卫后,他毅然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以身殉国。
铮铮铁骨,亦有儿女情长。1944年7月陈济桓离家北上时,其妻已怀有身孕。他到桂林接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后,写了一封信给妻子谈了小孩取名的事。信中所言:“生下之儿,不论男女,若我守城胜利,取名‘可卫’;如我战败牺牲,取名‘可伟’。”为国为家,情意绵长,山河动容。
1946年,广西省政府在桂林市为陈济桓及同役牺牲的800名将士举行隆重追悼大会与公葬仪式。不久,陈济桓、阚维雍、吕旃蒙三将军殉职纪念塔落成,上有题字“英风壮节”,此后陈济桓被追认为陆军上将。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陈济桓为抗日烈士,在其牺牲地猴山坳修建凉亭,取名“忠烈亭”。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陈济桓将军名列其中。
如今,在后人精心看护下,陈济桓故居依旧“容颜不改”,向一代又一代的岑溪儿女们讲述着陈济桓将军的壮烈事迹,传达着保家卫国寸土不让的爱国精神。
- 第 1 版: 要闻 科技甘霖润沃土 躬身实干惠民生——来宾市政协“科教振兴 委员行动”谱写助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第 2 版: 精选 党建引领聚合力——永福县政协推动党建与履职深度融合
- 第 3 版: 关注 跨越山海的战火情谊——回望中国抗战时期的世界印记
- 第 4 版: 导读 提案答卷·委员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