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6-28
拆解文学迷宫的私语指南——读《余华文学课》
2025-06-28 | 来源:广西政协报

拆解文学迷宫的私语指南

——读《余华文学课》

聂顺荣

 

  翻开《余华文学课》,仿佛撞见余华在深夜书房独坐,抽着烟,把文学名著里的玄机、创作时的隐秘,像剥洋葱般一层层掰开说与你听。“九岁的委屈和九十岁的委屈”,乍看是对文学共情力的凝练——文学要捕捉的,正是跨越年龄、身份的生命共通震颤,而余华这堂“课”,就是带着读者跳进文学的河流,感受浪涌里藏着的故事密码。

 

  说它是“课”,却没有教材式的刻板。余华讲经典,像拉着老友逛自家藏书阁,从《活着》的创作心路,到福楼拜、卡夫卡们的文本玄机,全是随性又扎心的剖白。他谈阅读《战争与和平》时的震撼,不是学术式的理论堆砌,而是说“托尔斯泰的叙述像是一双上帝的眼睛”,把宏大历史里的小人物命运,用精准到毛孔的细节钉在纸页上;讲《变形记》,会调侃“卡夫卡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比让他得重病更有力量”,用这种带着黑色幽默的解读,戳破文学“高深莫测”的纸壳子,让你突然懂了:那些经典里的荒诞与隐喻,本就是作家对现实最狠的凝视。

 

  余华太懂读者读经典时的“畏难”。他说“读10000遍都读不懂的文学名著”,不是要读者望而却步,而是用自己的“讲清楚”,给文学祛魅。比如解析《哈姆雷特》,他不纠缠“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思辨,而是聚焦“哈姆雷特的拖延”——这个犹豫的王子,其实是作家莎士比亚的叙事智慧,让故事在延宕里装满人性褶皱。这种解读,把名著从神坛拽到身边,让你发现:经典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而是作家们用文字在人间挖的洞,洞里藏着所有人都逃不掉的悲欢。

 

  书中最动人的,是余华对“文学与生命”关系的袒露。他写自己九岁时的委屈,和九十岁老人的委屈在文学里相遇——文学的使命,就是收容这些散落人间的情绪碎片。他讲创作《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给儿子煮面条的细节,是从生活里捞出来的真实:“那个时代的父亲,爱都在沉默里,煮一碗面就是全部。”这让你明白,余华笔下的狠辣与温情,都源于对生命质地的抚摸。他教读者读文学,实则是教读者触摸自己的生命体验,让那些被日常磨损的感受,在文字里重新鲜活。

 

  当然,这不是一本“文学入门手册”。余华没打算教你怎么写畅销书,而是领着你看文学最本真的模样:它可以是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时的较真,可以是马尔克斯让上校不停地熬鹰嘴豆的荒诞,可以是余华自己把“苦难”掰碎了喂给读者的残酷温柔。他说“文学是勘探人性的深井”,这堂课就是递给你一把铲子,让你也想往人性深处挖一挖,看看那些黑暗与光亮里,藏着多少自己的影子。

 

  读完书,再看余华的作品,会发现他在“讲课”时埋下的伏笔。他剖析别人的经典,实则也在拆解自己的创作基因:《活着》里福贵的命运循环,有《老人与海》的坚韧底色;《第七天》的荒诞叙事,藏着卡夫卡式的现实批判。这种“自我解剖”式的分享,让“余华文学课”不止是讲别人的故事,更是他与自己、与读者的文学对谈——原来作家的创作,也是在经典的滋养里,长出属于自己的枝桠。

 

  合上书页,会忍不住想:余华的文学课,到底能教会我们什么?或许不是写作技巧,不是名著解析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种面对文学的态度——别把经典供起来,要把它们当镜子,照见自己的生命;别把文学想复杂,它就是作家和读者隔着时空的一次拥抱,你哭你的委屈,我懂我的震颤,然后在文字里,确认我们都不是孤独的灵魂。就像余华说的,九岁和九十岁的委屈相遇时,文学的光就亮了,而这束光,会照着我们在现实里,也敢去拥抱那些或大或小的“委屈”,因为知道,总有文字会收容它们,总有余华这样的讲者,会把文学的温暖,传递给每个愿意聆听的人。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