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3-10-24
扶绥六息学堂
2023-10-24 | 来源:广西政协报

□ 韦卓生

 

  在扶绥县东罗镇渠坎村六息屯有一个设计考究极为漂亮的典型的民国建筑,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其前身是六息学堂。该学堂曾是抗战时期绥渌县国民政府的临时办公地。

 

  六息屯山清水秀,建村较早,据该村前罕见的双面石碑所记载,该村始建者为1053年跟随狄青打侬智高因功所得的封地,可见有一定的历史年代。村后是五座山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组成似一只展翅的蝙蝠,又象展翅将起飞的雄鹰。山脚树林茂密,村前鱼塘遍布田地间,鱼米之乡,风景优美。

 

  六息学堂位于村中心,建于上世纪民国成立初年,该建筑具有独特优美的艺术特征,原来的整个建筑平面呈山字型,四合院布局,左右对称,南北长22米,东西宽17米,占有地面积近400平方米,砖木结构,小青瓦盖顶,圆尖滴水瓦。北有正房,东有东厢房,西有西厢房,南有左右两廊房。正房是两层楼,屋面为双面坡,双向内开沟排水,砖木结构,有左右两边楼,东西两厢房为单坡式砖木结构,雨水排放入各自的天沟,出水口设在正面墙体,一旦下雨,设在正面墙体的两个出水口同时有水泄出,如二龙吐水,甚为奇观。整个建筑外观呈灰白色,外墙高于屋顶,在外面看不到屋顶,使建筑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也更显得雄伟、庄严和较强的神秘感。

 

  大门的屋面墙体建成牌楼式,有形状各异相互对称的雕塑,大门顶上最高处是半圆状构筑物。牌楼式的墙体正面看有山水云雾之状,细看可辨出是文房四宝的“纸、墨、笔、砚”形状,其中的两支“笔”,笔头尖尖指上天空,其设计灵感取源于村背后的渌柳山形状,两者遥相呼应,其构思巧妙,形象生动,寓意丰富,气势不凡,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欣赏价值。

 

  1939年秋冬,日本侵略军为了切断广西与越南的国际交通线,用飞机不断轰炸绥渌县府及邕龙公路(现为南友公路)路上的村庄。跟着派步兵、炮兵、骑兵往龙州方向一路进犯、侵占。绥渌县国民政府为了避战,时任绥渌县县长的叶鸣平(国民党左派人士)组织召开县机关联席会议,决定将远离公路、相对偏僻的六息屯(当时六息属绥渌县北乡七槐村)定为县抗战游击根据地,购储食盐1000斤,储存在县游击根据地仓库(即六息学堂)。据现仍健在的当地村民90多岁的黄先天老人所说,县政府在此进行抗战宣传,组织民团训练,办班培训,甚为热闹。村后的渌柳山由于地势高,肉眼能看到十几公里外的日军必经的邕龙公路,渌柳山顶便成了观看日军行军的哨台。据六息村老人说,县政府官员到六息办公后,原绥渌县城和公路附近的村民群众也纷纷逃到六息避战,六息屯一时倒成了繁荣热闹的安全地安乐之地。

 

  然而,好景不长,六息屯亦未幸免于日寇的侵略,仍然被日本侵犯两次。第一次是在 1939年冬,第二次在 1944年12月中旬。日本侵略军侵入村庄后,破门入户,捉拿牲畜。在第二次进犯,更为猖獗。他们实行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笔者的爷爷从山里偷偷回家里来拿棉被,在回山里的路上被几个日本骑兵发现后追杀,当他拐进山岗后,因山路崎岖,日本骑兵无法追赶,便向爷爷开了几枪,所幸没有打中。周边村庄不断有日本兵杀死村民、强奸妇女的事件发生,对日本侵略军的暴行,激怒了村民,不乏有村民奋起抵抗。由于六息村民基本逃到山里躲藏,村民没遭到枪杀,倒是牲畜被当场杀死,大的建筑物被日本兵肆意用炮弹炸毁,六息学堂就在这次被日本侵略军所炸,燃起的大火将县府存放二楼的抗战储备粮食烧成灰烬。由于外墙的坚固,所幸学堂主体没有倒塌,墙内面被火燃烧留下的黑色灰烬印证了日寇的罪行。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