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7-15
一家四代为何为他守墓?
2025-07-15 | 来源:广西政协报

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复兴力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

 

一家四代为何为他守墓?

 

  盛夏时节,荔浦市花篢镇上岭脚村三界坪草木葱茏。在莫氏家族墓地中,安葬着一名叫卢恒寿的人士。他虽然不是莫家亲人,但莫家却守护了他80年。

 

  近日,当地派出所和档案馆在为他寻亲时,从泛黄卷帙中,揭开了一段尘封80年的英雄抗战故事。

 

  一

 

  “今年4月底的一天,花篢镇派出所所长唐周华请求我们帮查找一名抗日英烈的档案,他叫卢恒寿,80年前在荔浦参加抗日战斗殉国。”荔浦市档案馆工作人员黄献新说,他们当即开展文献追踪。

 

  工作人员翻开《荔浦县志》,在“两江战事”的记载里,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1945年4月22日,县自卫队将日军围困在两江镇下胜厄一带,自卫队四中队于当晚4时(应为次日凌晨4时)攻入秧家垌与敌巷战,肉搏半小时,毙日军8名,其余日兵四散奔逃。次日拂晓,敌援兵自两江赶至,以炮向自卫队轰击,自卫队分队长卢长寿阵亡,队员伤亡10余人,后由阳朔和荔浦自卫联队掩护突围。

 

  县志里记载的卢长寿,是否就是卢恒寿?带着疑问,工作人员又仔细查阅了该馆的馆藏民国档案,发现了一份《荔浦县军民抗敌守土伤亡请恤事实表》的档案,上面记载有“卢恒寿,荔浦县自卫队第一大队第四中队少尉分队长,在中北乡两江街与敌作战阵亡”等内容,证实县志上的卢长寿系笔误,实为卢恒寿。

 

  二

 

  那么,唐周华为什么要查找卢恒寿的档案呢?

 

  “我也是受人所托。”唐周华说,今年4月26日,他开展工作走访时,花篢村村民莫玉秀向他求助,请他帮忙为一名葬在莫氏家族墓地里的抗日英烈寻亲,这名英烈就是卢恒寿。

 

  “从太爷爷那辈起就交代下来,卢恒寿是打日本鬼子的英雄,我们莫家要世世代代为他守墓。”莫玉秀大姐向记者介绍了在他们家族里流传的卢恒寿事迹。1945年春,日本侵略者入侵荔浦,当地抗日自卫队奋起反击。在一场战斗中,卢恒寿壮烈牺牲。她太爷爷莫佑来深受感动,冒着危险,在他人帮助下把卢恒寿遗体从战场上带回村里,将其葬入莫氏家族墓地,并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为其立碑铭记。不过,当时由于战乱和信息闭塞等原因,未能找到其亲属。

 

  80年来,莫家人谨记莫佑来叮嘱,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座英雄墓。每年清明,他们都会前来为它除草、培土、上香,从未间断,到莫玉秀这一辈已是第四代。

 

  “我们也一直在想办法寻找他的亲属,包括通过网络发布寻亲信息,但没有什么收获。”莫玉秀说。

 

  三

 

  “听到莫大姐讲述的这个故事后,我深受触动。”唐周华告诉记者,当天他就跟着莫玉秀来到卢恒寿墓前,希望能从墓碑碑文上查找到相关线索。

 

  经过岁月的洗礼,碑文中有些字迹已模糊,且多为繁体字。唐周华和莫玉秀一个字一个字地描红辨认:“卢恒寿,生于1918年……1944年秋天加入本县(荔浦)自卫第二大队第四中队充少尉分队长,参与荔城(即荔浦)抗日战役半年有余,于两江战役中拼命杀敌,深入敌阵为国为民捐躯……”碑文上还记载有卢恒寿胞兄、侄子、侄女等亲人的信息,这成为寻亲的关键线索。

 

  唐周华回到派出所后,立即着手进行户籍核查工作。然而,由于卢恒寿的户籍地不明确,且年代久远,同名同姓的人员众多,查找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经过反复筛查,唐周华终于查到南宁市一位今年3月刚过世的老人可能与卢恒寿有亲缘关系。他随即与老人的儿子张宁润先生联系,经多信源核对,证实卢恒寿确系张宁润母亲的叔叔。

 

  “能帮抗日英雄找到亲人,了却莫大姐一家的心愿,我感觉很欣慰。”唐周华说,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莫玉秀一家时,他们也很开心。

 

  为了进一步证实卢恒寿的身份和他的抗日事迹,唐周华请求荔浦市档案馆帮忙查阅相关档案,开展文献追踪。

 

  四

 

  今年5月3日,张宁润和来自南宁、广东、荔浦等地的20余名亲人,来到花篢镇,在唐周华和莫家人的带领下,来到卢恒寿墓前祭扫。

 

  莫玉秀点燃一炷香上前祭拜,一句“太爷爷,您的亲人们来看您了”,瞬间让卢恒寿亲属泪流满面。

 

  “他牺牲时才25岁,尚未成家,也没有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他的消息。今天终于找到他了。”张宁润哽咽着说,卢恒寿是荔浦人,是他母亲的四叔,也就是他的四叔公。母亲在世时曾提到卢恒寿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事情,也多次表示想找到他的安葬处,但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

 

  莫家四代80载为卢恒寿守墓的故事,让他的亲属感动不已。“看到四叔公被莫家人安葬在家族墓地里,称之为‘太爷’,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张宁润表示,莫家人的义举,彰显了老百姓最朴素的爱国情怀。他给远在国外留学的女儿打电话,讲述了四叔公的抗日故事、莫家的守墓故事和相关部门为他寻亲的故事,叮嘱她不管走到哪里,心中始终要有祖国。

 

  “太爷的坟墓,我们要一直守护下去。”在墓前,莫玉秀对15岁的儿子郑重地说,叮嘱他长大后,要继续担负守护和祭扫的责任,传承先烈的爱国精神。

 

  (石红星 傅清龙)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